『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368、[2/3页]
,我们国家需要港城这个唯一通向世界的出口。”
两人聊着闲话,虎头奔来到了观塘的恒业街,这里遍布大量电子厂,说起港城的工业起步,
就不得不提及1962年,首家进驻港城的米国仙童半导体公司,也译作飞兆半导体公司,是开发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的公司。
米国公司进驻港城,无非是降本增效,还一个是躲避米国工会的限制,
而且港城当时工人时薪仅为米国工人的十分之一(25美分),
加之没有替工人撑腰的工会,米国公司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加班剥削,
1963年工厂正是生产,公司在米国生产晶圆后运到港进行封装和测试,最终的成品一部分运回米国,剩下的则直接在亚洲销售,
它们的生产流程比其他晶体管更加劳动密集,所以很快就雇用了六千余名工人,在几名米国主管和数千名港工人“三班倒”的努力下,基尼仅1963年全年,在原本是拖鞋厂的厂房内,产量达到了1.2亿枚,
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第一个在亚洲布局产线的芯片公司,随后包括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在内的其他米国公司,和一些日国公司纷纷在港设厂。
到1970年,港电子厂的数量达到230家,雇佣工人达3.8万人。港工业出口占到了总出口的81%,这也标志着港城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
开始实现港城经济的第一次转型,由原本以轻工业为主导,转型为以电子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为重心,因此一跃而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尽管港工人25美分的时薪只是米国工人的十分之一,却仍是亚洲最高的。与之相比,弯弯工人的日薪是19美分,马来西亚的是15美分,新加坡的是11美分,而韩国工人的时薪仅为10美分。
接下来,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工厂开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槟城。在那个“半导体”尚未广为人知的年代,
这些米国公司的生产外迁奠定了今日“以亚洲为中心”的芯片生产供应链局面。十年之内,几乎所有的米国芯片公司都纷纷在亚洲开厂。
到了八十年代,港城电子产品不限于半导体收音机,增加了彩色电视机、游戏机、电脑零配件的生产。
马家的电子厂就是生产电视机配件、游戏机配件、电子手表,雇工千余人的中小型电子厂。
因为薪资和场地的限制,千余人的电子厂一年利润也不过千万左右,这还是订单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的成效。
年近四十的马俊贤根本不像老板,单单瘦瘦穿着件袖口沾了油渍的工服,妥妥的技术工形象,也难怪他老豆被张小虎弄死、祖传唐楼廉价出售也毫不知情,跟杀父仇人还合作做起了买卖,有够湖涂吧。
但也就是靠他一己之力,把濒临关门歇业的工厂起死回生,几年后还能创造千万港币利润,谁都得夸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jieshengit.com
马俊贤痴迷钻研技术,但工厂配套的班子还是齐全的,至少就有办公室,公司对外业务部的办公点也在西九龙柯士甸站附近的一栋写字楼。
马俊贤对梁国栋这个只投钱不插手工厂业务的合伙人很满意,自然也很客气,对梁国栋带来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也就不抗拒。
三方人马在接待室坐下,梁国栋按李强的意思对马俊贤介绍道:“马生,这位陈生是专程从内弟来港与我们合作的,
现在内弟正式搞改开,急需外资进入,允许港城人过去办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我和陈生偶尔认识,一见如故,
想到我们的马氏电子,不正是因为薪资结构、厂房无法扩建等因素,制约了马氏电子的发展么。”
马俊贤痴迷技术,但也不是经营白痴,也正是两个主要原因,使得马氏电子不能再扩大规模,微笑着问:“陈生,您有何高见呐?”
陈梓林微微一笑,先将内弟“三来一补”企业模式详细解读给马俊贤梁国栋,让他们确实明白内弟经济特区深市的功能,
所以“廉价的劳动薪资、几乎无偿的地皮”,让马俊贤梁国栋都露出满意地神情。
368、[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