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2/3页]
来。
凭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统计手段和工具,也无从去估算。
但李晔知道的是,即便就算成三百万石收成,按报上来的面积数平摊下来,关中水稻亩产也只有八斗。实在是有些低。www.jieshengit.com
亏得李晔先前设立了司农寺,有官吏专司如何增产,否则,连这八斗的亩产都未必能保得住……
说到底,关中的地力已经在下降了。
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演化进程。
而且李晔还知道,历史上唐末五代的气温也在持续走低,将一年比一年低,这同样对关中农桑生产不利。
想到这里,李晔不禁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夺下三川,毫无疑问,才是朝廷的当务之急,且也是朝廷耕战养国的长久之基。
若能再沿江而下,据有荆襄之地,那朝廷将永远不再为粮食发愁……
关于粮食,其实也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杜让能受自己所托,派人去闽地寻访占城稻,果真寻到了一种新稻种,已提前运了一袋至京城。
不过,当地人并不称其为占城稻,而是“长米”或“野稻”。前者是因该稻谷米粒狭长,与圆润的中原水稻形状有异;后者是因为该稻谷并未种植开来,且口感极差,又干又涩,寻常百姓根本就不会栽种,更别说大户大家了,只有逃入山林的隐户或世居山野的野农才种。
而且,这种水稻的产量,似乎也远没有天子说得那么高。
只有一点如天子所说,便是该稻种极易存活,对灌溉和地力的要求很低。
李晔捧在手里细细观察,也说不准,它是否就是占城稻,然后他又剥了一颗放入嘴里咀嚼,确实口感很差,有一种嚼干谷草的感觉。
但李晔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大,任何一种外来作物的传入,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只是大部分都被本土淘汰了,而留存下来的,一旦能与本土融合,必将能展现出它新的生命力。包括人们对它口感的适应,其中也有一个相互“迁就”的过程。
只要它真是
257章 三百万石稻谷收成[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