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笔趣屋书友公告:因不可抗拒原因网站域名5atxt.com被污染,请大家尽快收藏新域名jieshengit.com保存,以免造成无法访问走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1/3页]

  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华殿。

  方世玉看着杨寓道:“三年没上朝了,我看你们,倒是挺习惯的。”

  杨寓躬身颔首道:“国事繁重,鲜有务必圣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误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时辰。”

  “往往几个时辰,都没有个结果,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自殿下重立体制,国家运转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鲜有出现。上朝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杨寓心平气和的说着。

  上朝?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书中表达的,高效率执政,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一应大小内政,具由内阁决断。

  直接废除了朝会。

  而太和门已经封闭三年没开过了。

  文武各站一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这个代理皇帝,有与没有,似乎都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当年老朱因为朝廷有他没他都可以高效率运转,一怒之下,废除三省,大权独揽,终日里累死累活。

  等他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把政务甩给了朱标,打造了历史上最豪华的太子府班底。

  朱标病倒后,又把繁琐到让人难以接受的政务甩给了方世玉。

  乃至于方世玉现在想想领东宫监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觉苦涩。

  或许,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间的势力和权力,维护文武的同时,维持整个帝国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内政,朝会也并非是一刀切断,五年一次的大朝会,总结上个五年发展计划的成果,下个五年计划的方向。

  杨寓道:“不过,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间,杨寓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去里屋吧!”方世玉转身迈步向着文华殿内殿走去,杨寓却并未直接跟上,而是回头在案子上寻找着什么。

  过不多时,方世玉刚刚在内殿落坐,杨寓手中拿着一份公文来到内殿道:“殿下,这是东察哈台的国书。”

  “东察哈台?”方世玉眉头紧蹙,接过来一看,只见上边写着一些,让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说是不明觉厉的文字。

  “杨土奇,你莫不是拿我开涮?除了这个王印,是太祖皇帝赐下的,你瞧瞧这上边的字,你认识那个?”

  方世玉将所谓的东察哈台国书反过来在杨寓的面前铺开道。

  尴尬的点了点头,杨寓道:“回禀殿下,这份国书来的匆忙,礼部的人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我朝文字。”

  “但国书的内容,礼部的人已经和微臣说过了!”杨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说吧,东察哈台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天气寒冷,少水少粮,希望朝廷能允准他们前来通商,订购一批粮食,供养族人活命!”

  “总额是七十万石粮食,按照以往的惯例,东察哈台有七万万的宝钞储备,是符合条件每年采购一定数额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的。”

  “但今年,国安稽查的消息说,东察哈台有谋反的意图,或许会在玉门,哈密一带,进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决。”

  杨寓直言道。

  东察哈台在大明的西边,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哪里就是由朝廷统领的地区,只不过大明的发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发展北方,重心也是在辽东,而不是西域。

  相比较而言,西域很重要,对于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说过,把帝都定在伊犁,整个亚洲都是天朝的!

  东察哈台造反倒是不至于,他们也没能力反叛,至于说采购粮食,七十万石太多了,东察哈台在朝廷登记造册的男丁,户籍一共才三十万。

  “七十万石粮食,一户分去两石有余,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方世玉心中嗤笑,东察哈台的实力,他还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会阅兵上,方世玉向东察哈台展现了大明中央军的实力。

  无论是火枪力量,还是大炮的力量,对于察哈台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当然,这其中来朝会的,自然不止察哈台一国。

  而这场阅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环,蓝玉从海上,带回来了三十余国的使臣,入朝进贡。方世玉自然要展现一下大明的实力。

  而当时,朝鲜也在朝贡之列。

  杨寓道:“那微臣回绝了察哈台!”

  没有丝毫犹豫,粮食本就是战略物资,大明现在的粮食充沛,倒是可以用粮食来控制一下周边的部落。

  他们用马匹,物资,来获得大明宝钞,拥有一定的宝钞储备,就可以在大明境内购买朝廷的禁品。

  粮食是周边番邦能买到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至于说其他的,茶叶并非是不允许出口,相反,茶叶,丝绸,向来是出口的大宗货物。只是这种出口权力,被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不允许任何官员,商贾,染指其中。

  “回绝的时候,问问东察哈台,朝廷登记造册的,只有三十万户,所以他们每年的米粮采购,最高只能有三十万的额度。”

  “尽可能摸清楚东察哈台到底有多少户,有多少男丁,分部在什么地方。”

  方世玉又不是做慈善的,东察哈台,漠北蒙古,方世玉是一定要拿到手的,并且牢牢控制在大明的手里。

  而在动手之前,尽可能摸清楚对方的底蕴和实力,避免盲目,这对于大明朝的军事动作,也会有非常的效果。

  杨寓道:“殿下,那要不要再加一条?”

  “微臣倒是建议,若是想要统治西域,首先要做的,还是文化迥异的问题,只要文化同出一源,那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甚至还会成为朝廷控制东察哈台的得力助手!”

  闻言,方世玉询问道:“直说吧,什么馊主意!”

  “很简单啊,文化同化,在东察哈台建立私塾,社学,府学,以教导他们孔孟之道为准绳。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教导他们,西域自汉以来,便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现在是在分裂国家!”

  “从根源上,瓦解朝廷对东察哈台控制的难处。”

  杨寓面色平静,他一个文官,说出这么恐怖的话,文化同化,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东察哈台分裂国家的可能。

  强制教育整个东察哈台,灌输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土地,让他们回归?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吃力不讨好,等过两年天气好点,直接出兵拿下来不是更省事。”

  杨寓的办法虽然可行,但前置条件太苛刻了。

  东察哈台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允许大明的儒生过去授业解惑,灌输他们忠君爱国,东察哈台本是大明领土的事情。

  怕不是到时候要去的儒生都要被砍死了。

  杨寓道:“殿下,事情虽然有点吃力不讨好,但我军对西域的了解并不多,而且西域哪里多是荒漠地带,大军行进,极为困难。”

  “而且,微臣有办法,让东察哈台的人,答应朝廷派遣儒生前往东察哈台建立学府,教导他们的子民!”

  杨寓笃定的目光,信誓旦旦的说道。

  ......

  泰安府,驿站。

  杨寓手里拿着国书,一步步走进了国宾馆的一间院子,跟在杨寓身后的,有三个刑捕房的捕快充作亲兵。

  “首辅大人?”国宾馆的主官见到杨寓,心中急促,连忙躬身道。

  “这位就是东察哈台的使者了吧!”杨寓看着跟在国宾馆主官身旁的男子,微微一笑道。

  只见那使臣点了点头,一口较为流利的南京官话,开口说道:“下邦使臣,拜见天朝大老爷!”

  “行,还知道些礼节,你起来吧,本官来这里见你,是奉了大明圣天子的旨意。希望你作为东察哈台的使臣,能实话实说,而不是诓骗天朝。”

  杨寓亲自上阵,这在大明王朝,太始五十年间,是唯一一次,内阁首辅亲自接见商谈邦交之事。

  在这个时候,大明还没有那么多想法,方世玉也只相信杨寓能做好这件事情。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明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

  外邦使臣?藩王使者?

  派个礼部四品官接待一下,国宾馆好好招待一下,最高不过礼部尚书亲自接见一下,自大明一千七百年国祚中,杨寓之后,再无首辅接见外使之事。

  在大明朝廷的严重,他们哪里值得内阁首辅亲自接见?

  在国宾馆的主官带领下,杨寓同东察哈台的使臣,进了间书房,刑捕房的三名警卫,严格守卫在杨寓的身边。

  毕竟是接见外臣,议论事情,而内阁首辅虽然不是皇帝,但他要是出现人身意外,对于大明政坛,乃至于整个帝国的政策执行,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此,方世玉严格以王爵护卫的保护力度,对内阁首辅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或许也有监视的意思。

  “叩拜天朝大老爷!”东察哈台的使者进了屋子,对着杨寓便要跪拜,杨寓挥了挥手道:“本官又不是圣天子,没有君臣礼,站着回话!”

  “诺!”

  这东察哈台的使臣,来来往往大明十数次,对大明的官场礼仪,非常清楚明白,在杨寓的面前站好,宛如一个犯人,等待着青天大老爷的审判。

  杨寓道:“国书上说,东察哈台今年希望从大明境内购买玉米三十五万石,水稻三十五万石,合计七十万石。”

  “这些粮食,对于大明而言,确实算不得什么大宗禁品外流,但朝廷每年给东察哈台的采购额度,不足四十万石。”

  “而东察哈台登记造册的户籍,在天朝户部留存,只有三十一万户尚有缺额,你们要这么多粮食,是要干什么?”

  “能说明白吗?”

  杨寓面色平静,开门见山,直接询问道。

  七十万石粮食,足够养活东察哈台五十万户的人过冬了。

  三十五万石玉米,碾成粉末,不论是熬粥,还是做成面食,都能养活一大批人。

  更何况,东察哈台那边,畜牧业也算是发达。

  东察哈台的使臣道:“近些年我邦境内,冰雪覆盖,牛羊不产,天气越来越冷,食物短缺。”

  “不得已,希望天朝以人为本,能同意出售粮食,以解我邦子民,水深火热。”

  使者的话说的很明了,东察哈台境内,冰雪覆盖,早已经不复往日之景,若是没有更多的粮食支撑,只怕他们真的很难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

  杨寓却摇了摇头道:“本官看,东察哈台的精力倒是挺旺盛的,粮草应该充足。何来缺粮一说。”

  自从大明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疯狂增产后,整个大明,早已经摆脱了被粮食限制的问题,单单洪武二十八年,地方上报的新增人口就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

  这还不包括那些依然处于奴籍,不被做民。

  亦是没有计算乡村之中的新生儿,一千一百八十万新生婴儿,全是县城,府城的数额,若是全算上,大明从洪武二十八年,至太始四年,至少降生了四千余万婴儿。

  当然了,朝廷还没有统计过死亡人数。但可以看到的是,粮食增产,百姓家有余粮,大家都喜欢生,也能生。

  这对于大明的经济恢复,二十年后的恐怖式发展,贡献了无数的劳动人口。

  也是因为真正实现了摆脱粮食问题,百姓堪堪吃饱的日子一去不返,大明朝廷的田亩税虽是一降再降,但朝廷每年收的粮税。

  依然不低于五千万石,而每年的储备粮,从市面上收购补额达到一万万石,将往年的陈粮卖到民间。

  以保证大明朝廷在应对任何灾难的时候,都可以迅速调拨粮食。

  哪怕三年减产,大明也一样可以让百姓吃饱。

  自那以后,大明对周边部落邦国的控制,渐渐转换为粮食上的控制,特别是对东察哈台以及漠北草原诸部。

  只要听话,就能买到粮食,不听话?那你来抢吧。

  若不是大明这个时期真的太尴尬,北方冷的不堪入目,方世玉早就扩大漠南草原的战果,移民发展关外的畜牧业了

  使臣微微一怔,看着杨寓道:“首辅大老爷,此乃荒谬之言啊!”

  “荒谬吗?那哈

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