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2/3页]
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当时汉武帝封禅要建明堂,有个叫公玉带的人,献上了一幅图,称为黄帝时明堂图,画了个宫殿,名字就叫昆仑。
山海经里描绘的昆仑墟作为一个明堂,基本是学界公认,包括古代文人,也很多知道昆仑墟是个明堂,只不过后来想象力放飞,将其发展成了仙山,毕竟‘百神所在’嘛,其实就是一堆祖先牌位。
……
好了,以上是主流学界几乎定论的答案。
说点我个人认为的东西。
《尚书·禹贡》言‘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翻译过来就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地,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简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昆仑’是个地名、国名,或者说‘族名’!
原因很简单,‘析支’、‘渠搜’都是古西戎族的分支。
山海经与尚书,是对昆仑最早最原始的描述,没有添加任何神话,都是很简单地记录这么一个地方。
昆仑,我觉得应该视为,上古时期处于西部的一处‘古国’,‘古族’,其首领称为西王母。
所以我在小说中言昆仑是昆仑,昆仑丘是昆仑丘,俩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并没错,我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
所谓昆仑山,就是指昆仑国的‘山’,山海经也有写‘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的。
怎么一座山还能攻?因为那极可能是‘人造山’。可能就是指共工之丘。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攻是开凿的意思。
但古代的字不多,废话少。‘山’、‘丘’、‘虚’这意识应该都有区别。
我猜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的只是‘明堂’之一,昆仑是个族名。
上古中华大地,古国林立,有一族或一国叫昆仑,他们那的明堂,叫昆仑丘,后来迁徙走了,就改叫‘昆仑墟’。
书中还有其他明堂,比如‘祝融之墟’,是指‘祝融氏族’的明堂所在地。
注意,严格来说,墟并不是明堂的意思。
《广雅·释估》:“墟,居也。”
《广雅疏证》:“墟,故所居也。”
昆仑之墟,直译的意思,是‘昆仑一族曾经居住的地方’、‘昆仑一族的古老领地’、‘昆仑族的发源地’。
祝融氏之墟是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楚人的祖坟就在那,祖坟在哪,哪就是根。
所以上古之人如果在地图上标注自己氏族的领地,就会画出氏族最重要的建筑,即把明堂画出来。
大约是表示‘我们一族当年的祖坟在那里’,这是一种文化。
同时也可以反推,画‘山海图’的作者,就是所谓的‘昆仑一族’的巫史官,他们在山海图上着重标注了自己的‘祖地’,所以画的特别大特别详细,而其他部族的明堂,就只是简单标识。
除了昆仑墟,祝融墟……轩辕之台应该也算,是指轩辕氏族古国的祭台,可能是考古发掘的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当然,这是学界猜测,我个人是反对的,我认为轩辕国在黄土高原。
总之,凡是认同这种文化,开始‘搞明堂’的氏族,都算是中华文明的前身,大家都是同一种信仰。
良渚文明大发现后,学者到处在那里找昆仑。
包括我要反驳的那个人,他也在牵强附会说良渚挖掘的祭坛就是昆仑墟。
的确,很像,良渚的瑶山祭坛三重高台,非常像昆仑墟。
但很可惜,昆仑墟绝不在良渚。那可能是‘某某之墟’,但绝对不是‘昆仑之墟’。
我只需要说一个证据就能反驳,那就是昆仑墟所在地有四水环绕、经过,其中一条是‘河水’。
河水,在上古严格指代黄河,不存在任何误差,因为当年造字的时候,古人就专门给那条水系造了个字,叫‘河’。
长江专门有个字叫‘江’,汉水专门有个字叫‘汉’,渭水专门有个字叫‘渭’……
百分之九十有三点水的字,在古代都专门指一条水系。
这个事是个常识,我在银河那一篇也说了,另外这里也顺带辟个谣,那就是银河其实也算是有个专门的名字,它叫‘渊’,只是学界不能确定是不是专门为银河造的字。
总之昆仑墟必然不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它一定在黄河流域。
那么它到底在哪?很简单,就从水系上来定位!
昆仑墟有四条重要的水系环绕,其中两条在经过昆仑后入海了。
而入海的其中就有黄河,且专门描述了‘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
也即是黄河从昆仑墟东北方向流过,转向北方,从渤海的西南方向入海。
这句一点没错,自古以来,黄河都是从渤海湾西南方向入海的,是东汉以后,黄河才忽然改道,直至宋代才进黄海。
所以山海经里描述的入海口与事实相符,昆仑必然在黄河流域,但到底在哪,说法不一,没有定论。
我其实是比较赞同在山·东的,大家恐怕很奇怪,不是在西边吗?怎么跑山东去了?
这就必须要说,山海经地图的范围。
山海经成书年代虽然是战国,但‘图’的年代很古老。
《山经》是一幅图,非常严谨,只描述山水和特产。作图时代应该很近,可能是商朝了,反正上限不超过夏朝,是禹定鼎以后才画的,暂时抛开不谈。
《海内经》又是另一幅图。主要以海定位,用词都是‘东海之内’、‘西海之内’,讲述的是四海环绕内的一片地方。
《大荒经》又是另一幅图,且不是一个时代。讲的是‘海中’、‘海外’的地方。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虎’。‘东北海中,有三青马’。
这些用词,说明图上的东西,都画在‘海的上面’,仿佛活在水里似的。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海内世界观的人,开始接触海外面,但地形图没有更新,没有画陆地结构,只能把各种了解到的东西画在原本‘四海边界’所定义的一片汪洋上,所以叫‘大荒’。其实就是旧地图外的空白处。
‘荒’字就是水上长草,指的是一片泽国湿地,洪水泛滥荒芜之地。
‘渚’字则是水上的小陆地。
《海内海外经》,又是第四套图。这时候海内海外地区,全部更新了,了解又更丰富了起来。
环境气候也有变化,很多水流冲击的荒地,都能住人了。
继而这幅图讲述了海内海外,整个九州部族……最起码是大禹前期了,很可能是龙山时代的图。【龙山文化遗址公认是最早中国,这类田野考古的发现,我会专门开一篇番外介绍。】
总之这么一对比,我们就知道,海内经最小,可能也最古老。
是纯粹的‘四海之内’世界观。如此‘海内昆仑之墟’也就不言而喻。
当然,以上四图说法,只是猜想,且不是我提出的,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并论证过的,我只是复述。我自己就能想到很多反证,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总之证据不足。关于山海经,自古就没有定论,这里只是说其中一种。jieshengit.com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哪个正经学者,真的认为山海经是描绘整个地球。
后人往往看现代地图,发现我国并非四面环海。
于是有的人把北冰洋定为北海,还把青海湖,乃至黑海,甚至大西洋都给算进去。
硬凑出四海,直接把山海经版图,变成了整个亚洲,甚至欧亚大陆。
如此,昆仑的位置,一下子就跑到了古埃及,说赤水是红海,流沙是沙漠。
但是平心而论,不考虑什么史前文明,外星人之类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研究文献,和考古证据,就能知道,上古部族的活动范围没那么大,至少在一定时间内,走不了多远……控制范围就更小了,这是生产力决定的。
汉唐之强盛,也顶多遥控一下西域,因为再远实在是管不了了。
夏朝基本只在黄河流域,商朝堪堪触及了长江流域,西周也只到了湖南和赣北、江浙。
所以在定位山海经版图时,只需要在古九州范围里找就行了。
其中四面环海的‘海内’基本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山·东半岛。
作为一个半岛,首先三面环海了,北有渤海,东有黄海,南也黄海。
西边看似没海,但其实上古时期那里也是水泽一片,鲁西北和鲁南苏北一代的海岱地区都海侵严重,部分地区海岸线推进到现在我们眼中的内陆。
如此一来,鲁中地区基本就被包围了,没有被完全包围的地区,也是有大片的湿地洼地,即所谓的‘荒’。
距今63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鲁西地区基本没有人类聚落遗址。
因为当时的海平面,远高于现在,鲁西平原海拔较低,乃是一片泽国,水域面积非常广阔,是以没有人类居住。
到了4500年前的海岱龙山文化时期,鲁西南一代的人类遗址才多了起来,但鲁西北还是遗址罕见。
那时海平面下降,‘西海’缩小了,与渤海断连,剩下的积水演变成了湖,被称为……古菏泽。
古代山·东的北部湖泽密布,水流众多,就算是现在,也有大片湿地,黄河三角洲,更是北方最大的候鸟保护区。
环绕昆仑的水系,是河水、赤水、黑水、青水、弱水。
河水就是黄河,赤水也在山海经乃至其他古籍中多次出现,乃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的‘六川’之一。
山海经写了‘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苍梧之野可以考证,主要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湖·南九嶷山,一个是山·东云台山。
但是山海经里写了,赤水入海了,而且要与黄河相邻,不可能是长江流域的湖·南了,只能是靠海的山·东。
苍梧之野,就是云台山下一片沃野。
赤水在它的西边,还要入南海,查证山·东古河道,这样的水系只有三个:泗水、沂水、沭水。
而水流量最大,意义最重要,有资格列入六川之一的,只能是泗水了。
泗水是淮河最大支流,而且发音也很接近……哈哈,开玩笑的。理论上沂水也可以。
但大概率赤水就是泗水了。接下来昆仑附近的水系,还有青水和黑水。
黑水与赤水一样,也是六川之一。
《海内西经》:‘黑水出昆仑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注意,黑水‘南入海’、黄河‘西南入渤海’等字眼,不是指往南边流进海。而是指‘从海的南边方位进了海’。
朝哪里流,会写‘东行、东北流’等字眼,这才是流向。
没有写‘行’,只写方位词,则单纯只指方位。
如此,昆仑已经在西北了,黑水还要在昆仑西北隅,东行,东北流,之后从南边入海。
符合条件的黑水,只有济水。
河、江、济、淮,是自古祭祀的‘四渎’。济水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母亲河,从渤海南部入海。
至于青水,在昆仑西南流过,向东行,且没有入海。
它夹在泗水与赤水之间,并且名字还带青字的古河道,只有一条……就是大清河。
如此弱水也能定位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