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瓜分世界(18)[3/3页]
东亚地区。利润让他们放心大胆的扩大生产,工人重新就业,消费开始扩大,波罗的海共和国的经济恢复了。
战后经济大环境是增长的,东亚三大强国之间贸易关系正常化,驱动了大量新产业和新技术的扩散和重新布局。给波罗的海共和国提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继续工业化的西辽帝国,再次成为波罗的海共和国的经济后花园。乌林答费舍尔甚至愿意向西辽提供专用贷款来采购波罗的海工业设备,至于债务,自然是直接转化为机器设备了。
波罗的海共和国出于经济考虑,甚至放弃了对东欧领土的追溯,东欧地区,经历过惨烈的斯拉夫大暴动之后,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斯拉夫国家。斯拉夫大暴动最后冲击到了基辅大公国,但没有摧毁这个国家,反而让大公国内的天主教信徒,一大批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离开东欧,回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和波兰。基辅大公短暂出逃后,很快被大公国的斯拉夫贵族迎回。
之后作为唯一一个正常的斯拉夫大公国,在经历过混乱,且内部无法稳定的其他几个混乱公国的邀请下,基辅大公派兵进入伏尔加公国、梁赞公国、弗拉基米尔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公国,同时兼任这些公国的大公,五大公国建立中央政权,称基辅罗斯帝国,首都基辅,基辅大公加冕基辅罗斯沙皇。
这个以斯拉夫人为核心,以东正教为信仰的东欧帝国刚一形成,立刻就成为欧洲人口和领土最大的帝国。但工业十分落后,以农业为主。经历长期混乱后稳定下来的基辅罗斯帝国,人口只有三千多万,但已经开发出来的更低多达十亿亩。以前大多属于女真人和白女真农场主,如今则大量抛荒。帝国政府出台法令,允许斯拉夫百姓占地,只要能连续耕作五年,则永久归属耕种者。
结果基辅罗斯帝国百姓耕种热情高涨,以前的佃农成为地主,还扩大耕种面积。优良的农业条件,让这里的农产品竞争力很强,农民迅速致富。大量购买农用机器,为了得到了这笔订单,波罗的海共和国放弃诺夫哥罗德公国领土追索,反而鼓励本国商人去这里收购农产品和出口拖拉机。
主要混乱国家先后稳定下来,战后第三年,世界经济一片大好。
英法两个战胜国经济恢复反而困难重重,法国人利用战争赔款,恢复国内经济,修复了铁路网和基础设施,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劳动力资源枯竭,战争中丧生了数百万年轻人,加上人口本来就老龄化,像一架老爷车一样,开不起来。英国在战争中,没有遭到破坏,伤亡也比法国小的多,只有一百万士兵伤亡,但对英国贵族打击很大,由于过于强烈的贵族文化,战场上英国贵族军官热衷于进攻,往往进攻在前,撤退在后,造成许多古老的英国贵族家族绝嗣。
英法两国内部增长疲软,都转向继续经营殖民地,跟以前直接从殖民地暴力掠夺不同,这一次则是国内投资不足,过剩的资本涌入殖民地,殖民地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后,变成投资方向。两国开始在殖民地建设更多的铁路,开发更多的矿产,殖民地经济反倒是快速发展起来。
恢复最快的,反而是看起来最惨的。波罗的海共和国恢复极其迅速,其实他们之前的惨烈,主要是表象。战争没有在本国国土上爆发,虽然损伤了大量人力,但本国工业和设施都得以保存。战后许多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民用领域,驱动经济快速增长。
瓜分世界(18)[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