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一十章 计司[2/3页]
瑞典旅、棱堡、窖式炮台这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东西,都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玩的,大明和建奴都不玩这些落后的战术了,否则南汉山城也不会被四十六天攻破了。
在萨尔浒之战大胜特胜之后,努尔哈赤的建州三卫的人丁,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建州女直人口暴涨,直接涨到了约三十余万成丁,近五十万丁的蒙兀人和海西女直人,被收拢到了努尔哈赤的账下。
而熊廷弼在沈阳保卫战中,多次主动出击,一度曾经打的老奴酋手下的人死的死、亡的亡,最低的时候,一度打的建州女直低于五万成丁,多数被收拢的成丁开始成规模的逃跑,而归附的蒙兀人和海西女直有了逐渐脱离的趋势。
正式在这种背景下,老奴酋才将自己的黑旗交于弟弟打理,而自己亲自领红旗,也就是后来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来稳定军心。
在当时,甚至连十多岁的孩子都要拿着武器上战场。
当然后来大明朝廷诏熊廷弼回京,任袁应泰为辽东巡抚,给了努尔哈赤极大的喘息之机。
这是什么?
韧性。
如此程度的伤亡之下,建州还能保持奇高的斗志与士气,并未崩溃,甚至还最终打下了沈阳与广宁,一路南下,打到宁远被炮轰了回去,才算停下。
而建州在老奴酋起兵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老奴酋的军队一遇到对峙,就会士气崩溃,后军直接逃跑,让老奴酋殿后。
而老奴酋获胜之后,下令不得烧杀抢掠的传令兵,去传令也会加入到烧杀抢掠的地步。
这是什么拉跨的组织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奴的军队的组织度已经逐渐超过了大明,令行禁止,进退有据。
沈阳之战的多次攻伐之中,建奴的撤退十分有秩序,以至于让熊廷弼都有些绝望,最终不能追击。
而不要追击的将令,最终成为了熊廷弼被朝廷召回的主要证据。
对方在撤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击,扩大战果?
为什么熊廷弼、袁应泰,和现在的耿如杞都做出了对撤退敌军不得追击的命令。
因为熊廷弼这种善战之将,都分不清老奴酋是在撤退,还是在虚张声势,埋有伏兵。
这是什么?
成长。
一个成长速度极快、而十分有韧性的一支军队,是朱由检十分不想面对的,而这种成长,朱由检也找到了原因。
自老奴酋起兵后,建奴的八旗自牛录以上,都要系统的学习兵法,而这个学习,是必须执行的,如果定期的考核无法完成或者不合格,是要吃军棍的。
这个消息,朱由检还是通过郑芝虎,也就是郑芝龙的弟弟口中得知。
郑芝龙的海外基地,就在长崎,而倭寇与建奴的贸易十分频繁,很多前往辽东的倭寇商人们,了解到军官们还要读书识字,还要学习兵法,甚至完不成要吃军棍的规定是十分吃惊的。
而建奴牛录以上的军将们读的兵书,是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
朱由检为什么对建州的八旗军如此重视?
这就是原因。
大明很厉害,建州也很厉害,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档的战争战术和规模,这是朱由检来到这个世界上后,才知道的事实。
大明的皇帝觉得建奴十分难对付,建奴的建奴主黄台吉和首席智囊范文程,则是绝望。
他们认为大明皇帝还未龙驭上宾之前,他们压根没有入关的可能,甚至还有可能被大明给锤死。
这种互相的重视的结果,就是双方压根就不可能议和,除非将对方打的奄奄一息。
朱由检闭目良久,忽然睁开眼说道:“你跟黄立极说一声,就说议和之事,勿要再提。”
这就是大明皇帝的权力,当他不想议和的时候,他可以通过文渊阁表达自己的意思,让群臣们闭嘴,这个议题,不用议了,再议,皇帝不批,议也是白议。
群臣们往往会裹挟着民意再谏言一波,皇帝还是不搭理,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议和是不可能议和的,没有决定性的胜利的情况下,大明和建奴怎么议和?
“毕尚书递过来的劄子,万岁,看看毕尚书的奏疏,顺顺气儿。”王承恩从奏疏里,挑出了毕自严的奏疏。
“有好事?”朱由检乐呵呵的
第二百一十章 计司[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