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六章 冯建军队的两面性  皇明天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笔趣屋书友公告:因不可抗拒原因网站域名5atxt.com被污染,请大家尽快收藏新域名jieshengit.com保存,以免造成无法访问走丢!!!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百二十六章 冯建军队的两面性[1/3页]

  “万岁,是不是需要召天下兵马入京勤王?”作为礼部尚书的薛凤来,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二十七员朝臣们,都安静的看着大明皇帝,等待着大明皇帝的抉择。

  勤王令,是君主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保证京师安全的一道紧急诏命。

  在崇祯年间,曾经在崇祯二年,崇祯九年,崇祯十五年和崇祯十九年四次发布勤王令,召集天下兵马勤王。

  但是勤王令和“狼来了”的童话故事一般,喊多了,效果就越来越差,山上的牧童是因为撒谎,山下的乡亲们不愿意再相信他。

  而勤王令下多了,招致的结果就是天下人心惶惶,对大明朝的统治的疑问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再相信老朱家能够坐稳天下,不再勤王。

  第一次的勤王令下达之后,连远在川中的秦良玉都出川勤王,但是最后一次下达勤王令的时候,连山海关的吴三桂,都不愿意在入京了。

  而近在咫尺的宣府总兵、保定总兵、山东总兵,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坐看李自成攻破京师。

  唯有一个密云总兵唐通选择了入京勤王,而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唐通,与李自成接战不过几个时辰,就降了李自成,随后作为使者,出使山海关,招降吴三桂。

  李自成一片石败北,唐通跟着吴三桂一起投降了入关的多尔衮,做了三姓家奴,也妥妥的名列贰臣传。

  朱由检这件事已经度量了很久,勤王令说白了就是用朝廷的信誉来换取兵马,而朝廷的信誉不是无限的,眼下这个时间点,用一点,就少一点。

  山西、陕西大旱已成,粮食欠收已经成了必然。

  而卢象升正在陕西平定王二民乱,解决欠饷冗疾,此时再天下勤王,别的地方不敢说,陕西大乱那几乎就是板上钉钉。

  此时的大明军队和几乎所有封建时代的兵一个样子,军纪涣散,组织能力极差,乡民抱团,山头林立。

  俗话说贼过如梳,兵过如篦。

  山贼、流匪掠民如同用梳一子梳过,过后还有幸存,但是官兵掠民如同用竹篦篦过,过后抢劫一空,千里无鸡鸣。

  篦是一种梳齿十分紧密的梳子,专门清除头发中虮虱的梳发工具。

  “暂不下达,待战事恶化后,再下诏勤王,让耿如杞带着大同总兵和宣府总兵入京就是。”朱由检最终还是没有下达勤王令。

  毕竟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是岳家军那般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宁愿吃金人的人肉,也不吃百姓一口粮的岳家军,那岂止是封建王朝军队的bug,连运输大队大队长,也不止一次感慨,他的军队远不如封建军队。

  大明军队有白杆军那样的军纪,粮草足够的时候,行千里而不破一门一户,朱由检就已经十分的庆幸了。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

  想要千里勤王,最少要筹措三个月的粮食,才有可能上路,随着行军的路程越来越远,所需要筹备的粮草,会指数的增加。

  军队是去打仗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的。

  不掠民,他们能怎么办?

  饿死?

  或者路上消耗了太多的粮草,导致战事稍有不顺,就地解散?

  在封建时代的被打散的兵匪,像两宋交际时的戚方、桑仲、李成这种的,别说放火打劫了,吃了你的酒、掏干净你的粮、睡了你的媳妇闺女、还要杀你全家。

  这就是兵匪的常态。

  岳家军为什么可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因为岳家军的军纪严明,其次是才是岳飞本人非常擅长回易与屯田。

  回易就是军队创收,岳飞本人也担任屯田使,屯田有方。

  在行军之前,会有三个月左右的粮食屯集在军营上,随时可以应招出征,随时可以作战,在行军的路上,保证粮草。

  但回易和屯田,并非军纪的保证。

  比如南宋初年的清河郡王张俊,那也是一等一的回易创收的高手,但是张俊搞得钱,完完全全都用在建西湖行在太平楼和为难小偷身上了。

  【俗云张循王(俊)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镕一球,目为没奈何。】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为了防止小偷偷走自己的银两,张俊的选择是每一千两,就铸造一个银球,连小偷看到张俊的银子,也只能“没奈何”。

  岳家军能真正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原因,是无论岳飞还是岳飞手下的将领军官,绝大多数出身贫寒,把士兵们当人看。

  活着的时候,好吃、好喝、好操练;

  立了功勋及时上报,不隐瞒、不夺占;

  受伤了好好治疗,由主帅岳武穆亲自喂药;

  战死了家属抚恤从优从厚;

  人头赏、抚恤金从不克扣侵占;

  将士出征的,留在鄂州的军

第二百二十六章 冯建军队的两面性[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