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百六十五章 胜利[1/3页]
秋风吹拂,满地金黄,大雁东南飞,在天空中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坐在土丘边的宇文温,抬头看着南去的大雁,又低头看看四周,看着眼前一大片芦苇荡。
以及远处的柳树林。
中原大地历史悠久,许多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多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故事,宇文温所处的沙苑也不例外。
大概在八十年前,魏分东西,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二十万经由黄河蒲津渡河,进入西魏的关中地区,兵临同州,锋芒直指长安。
关中一马平川,唯一的东大门潼关已经被东魏大军绕过,西魏一方无险可守。
而且,关中接连数年大旱,大量百姓饿死,军中也缺粮,此次东魏大军压境,西魏已经到了最后的危急关头。
西魏丞相宇文泰手中只有万余兵马,双方实力悬殊。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宇文泰选择出击,在同州沙苑地区和高欢对峙,准备决战。
一万对二十万,那二十万东魏兵马可不是废物,这样的决定看起来很疯狂,与其说一万西魏军是和二十万东魏军对峙,还不如说二十万东魏军在“围观”一万傻瓜。
但宇文泰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豪赌。
那时,正是金秋十月。
临战前,有东魏将领献策,劝高欢趁着西魏精锐俱在沙苑,分一支精锐骑兵绕过同州,直取长安,是宇文泰首尾不得相顾。
高欢觉得没必要那么麻烦,二十万人对一万多人,平推过去就完事了。
开战当日,西魏军大部潜伏在沙苑的芦苇荡里,一部分兵马在芦苇荡边缘列阵,东魏一方有许多将领判断芦苇荡里有伏兵,于是献火攻之策。
所谓火攻之策,就是在芦苇荡上风向放火,西北风那么一吹,芦苇荡必然化作火海,把藏在里面的西魏兵马烧得精光。
对此,大将侯景表示太便宜宇文黑獭(宇文泰字黑獭),因为火一烧过去,西魏兵马肯定被烧成炭,“黑獭”被烧成了“黑炭”,如何能分辨出来?
不如大军就这么一举压上,活捉宇文泰,看看这位的狼狈模样,岂不妙哉?
即便宇文泰阵亡,也能砍下其首级,传首京城,以壮丞相威名。
高欢对这个建议很赞同,于是没有采纳火攻之策,直接下令全军出击。
结果,东魏将士轻敌冒进,乱哄哄冲进芦苇荡里,被西魏将士打崩,随后兵败如山倒。
一开始,在两军交战时阵亡的东魏士兵大概是六七千,结果在大溃败的过程中,东魏一方死了七八万人,兵甲丢得满地都是。
东西魏沙苑之战,西魏一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
战后,宇文泰让将士们在沙苑种柳树,一人种一棵,以此纪念这一场大胜仗。
宇文温每次到同州沙苑,看着这茫茫一大片芦苇荡,看着那成林的柳树,总会想起当年的沙苑大战。
群雄逐鹿,谁想要笑到最后,就得获得军事上的胜利,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谈。
势力集团是这样,势力集团的首领也是如此。
譬如宇文温所知历史上的隋末天下大乱,群雄之一的窦建德,深得河北民心,麾下人才济济,是关中李渊的强劲对手。
结果,虎牢关一战,兵强马壮的窦建德大军,被唐军主帅、秦王李世民率精锐击破,李世民率精兵直取中军,俘虏窦建德及其文武官员。
这一场大败,窦建德的帝王梦碎,沦为阶下囚,没多久便身首异处。
两百多年后,当李唐灭亡数十载,河北百姓依旧念念不忘“窦王”,建起“窦王庙”,香火不绝。
由此可见,窦建德确实深得河北民心,而当时的河北,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无论是人口、田地、资源,位居天下之冠,又不缺养马地,养得起大量骑兵。
若是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窦建德就该成为结束隋末乱世的最终胜利者。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结果?
道理很简单,他缺了“胜利”,关键几场决战的胜利。
争天下靠的是军事力量,靠的是军事胜利,在关键决战中打不赢、无法为己方带来胜利的君主,光有民心又有何用?
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宇文温觉得这句话虽然有些粗暴,但道理总是不会错的。
天子,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军事统帅,如果军事统帅能够带领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那么大家就会愈发敬畏、忠心,愿意跟着“大哥”上刀山、下火海,博一个好前程。
如果军事统帅无法打胜仗,为追随者们带来胜利,什么宏图伟业都不要想了。
宇文温想着想着,又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南齐宗室、元魏大将萧宝夤。
萧宝夤是南朝萧齐的宗室,萧衍篡位建立梁国后,萧宝夤逃到北
第六百六十五章 胜利[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