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 122 章 第 122 章[2/3页]
张仪在那里受人,寡人已经让人引他去咸阳,霁儿真的不会不高兴?”
秦国穷,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穷,尤其在人才方面,那是穷的恨不得将中原的有才之士全绑过来,虽然这几年情况好了许多,但是秦公对山东诸国有源源不断的士子依旧眼红。
他们秦国在中原各国眼里一直是蛮夷小邦,就算军队的实力加把劲追上去,在中原士子眼里也依旧是蛮夷。
礼仪之邦重礼数,就算以礼治国的基本没有,但他们在明面上都对礼数极其重视,中原排外,排的就是不通教化不识礼数的外邦人。
可犬戎楼烦林胡这些部落被排斥也就算了,他们秦国同样是天子分封,凭什么被这么瞧不起?
凭什么,就凭秦人作风彪悍和中原格格不入。
别说秦国还没有强大到让中原各国刮目相看的程度,就算有朝一日强大到让他们只能仰望的地步,他们也会觉得秦国只是拳头大,有朝一日肯定会继续被他们踩在脚底下,数百年间形成的骄傲不是打几场仗就能放弃的。
别国君主能凭借喜好来提拔人,秦国没这资格,是秦人不是秦人不重要,别管来的是哪儿的人,能干活的就是好人。
秦国求贤若渴,对入秦士子的待遇极其优厚,但是即便如此,来秦国的士子也没多少,连去隔壁楚国的都比来他们这儿的多。
秦公委屈,可他没办法,人家不愿意来他总不能去抢,秦国在中原的名声本来就不好,要是再弄出这么一档子事,天知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卫霁无奈的看着念叨起来停不下来的秦公,只想说他真的不在意张仪来秦国,张仪不来秦国那才真坏事。
始皇帝大一统前秦国明君辈出,为什么厚积薄发最后十年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荡平六国,之前的一百多年难道真的没有一点机会展开灭国之战?
仔细琢磨琢磨,似乎的确没什么机会。
秦公发愁秦国人才少不是没有道理,当年平王为什么肯把关中一带封给秦国,因为这里已经是周王朝遗弃的地方,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好秦人先祖立了大功,分封出去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何乐而不为?
秦人被封到关中之前这里被犬戎占据,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穆公对外扩张那么厉害不是为了抢钱,而是为了让秦国不再和之前一样能控制的只有一块弃地。
秦公面向中原的求贤令一直没停过,目前来秦国的士子依旧不多,各国都有培养士子的渠道,但是秦国没有,秦风彪悍,秦人好斗,丁壮大多被征入军中,能踏踏实实埋头苦读的万中无一。
别的不说,只国中找不出来治国之才这一个劣势,秦国就永远没办法真正在中原立足。
他能看出来的事情秦公当然也能看出来,所以卫鞅打压老氏族时他从来不阻拦,甚至在老氏族闹到栎阳宫的情况下依旧坚定的收回他们的特权,对入秦士子的封赏也远超中原诸国,为的就是能尽快补齐短板。
秦国尚武之风短时间内改不了,他们也不想改,让别国士子来治理秦国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反正秦国还是秦国,只要有本事来者不拒,怕就怕没人肯过来。
张仪对秦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说秦公的求贤令改变了秦国人才匮乏的局面,张仪的到来则是让秦国真正入局争夺天下,秦国没有如果没有张仪,他真不知道有谁能在这个时候稳住形势且让秦国斡旋与六国之间不被打压到底。
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不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早,史上张仪能在秦国发挥那么大作用是因为他来对了时候,现在就入秦的话,少不得要坐几年冷板凳,所以他也不太担心。
卫霁再次强调自己对远在楚国的张仪真的没什么想法,为了避免秦公揪着这个不放,只能自己主动挑起另一个话题,要忙的事情多的很,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过来之前特意问了内史,土豆和红薯的种植已经遍及秦国全境,在官府强制的推行之下,只要种子足够,三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从来没出现过的物种扩展开来。
粮食的多少是国家强弱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就养不活人,没有人就没有军队,不管要干什么,前提都必须是粮草充足,再多
第 122 章 第 122 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