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200章 阳明学府[2/3页]
明学府,那就淘汰。”
徐文才不敢反驳,只能点头称是。
老者并没有监督徐文才的所作所为,而是直接把刘正和白起带到了阳明学府。
老者这才表明身份说:“老夫忝为阳明学府的府主,欲聘二位贤师执教,不知意下如何?”
刘正笑道:“阳明学府格物致知,恐怕跟在下所学背道而驰,就不敢班门弄斧了。”jieshengit.com
老者叹道:“祖师有言:若遇贤者,切不可敝帚自珍。当有播撒知识于天下的大气,以成就天下之大才为己任。”
老者说完,便取出一本古卷交予刘正。
刘正展开古卷,便见《阳明心学》开宗明义:
心即理:王阳明贤师自叙年少时候,程朱理学的宏扬天下教化,主张格物穷理。天下学子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以王阳明贤师决心效仿前辈,净心素面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却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因为餐风饮露,大病了一场。
后来王阳明贤师到龙场自省,置身石棺之中,潜心参悟所学。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刘正看完之后,老者便请求予以解说一番。
刘正推脱不过,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综合儒释道三家核心义理,从而对阳明贤师的心学说法进行解说:
格物致知,绝非眼之视物而得,乃由心发。众所周知,树之所以为树,草之所以为草,皆是前辈贤人给出的定义,后人学而遵之,便形成了道理。
然而人定胜天,前人所行之道,或许与后人需要的道并不一致。如前辈先人以足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荣,故而行走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皆有增益。
可后世之人行则车马,坐则明堂;手有经卷,学有明师。故而再学前辈先行弃简就繁,不走阳光大道,专挑人迹罕至的山林走。
似此等游历,不识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纵是追循圣贤脚步毫无偏差,也会因为时移事易,环境改变而东施效颦。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坏了道心。
是故后人学前辈先贤之义理,不应
第2200章 阳明学府[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