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200章 阳明学府[3/3页]
以追寻前人脚步为念,当以推陈出新,建立自身义理。
前人之理,并非绝对正确,也并非绝对不正确。只是环境变了,人也变了,故而义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格物致知,念由心发。也就是说咱们站在前辈先贤的肩膀之上,所看到的新事物和新环境,皆应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东西进行定义,并让一时之人明义理,有进步。
格物致知,其实就是引导大家认识由新环境催发出来的新事物。
接下来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投入巨大的精力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找到大多数人可以学习模仿的义理。换句话说,就是学而有成,成而有用。比如新出现了一种果蔬,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吃,有人觉得吃叶子,有人觉得吃果实,还有人选择吃根块。
格物致知,就是告诉学问之人经过不同的尝试之后,对果蔬最适合食用的部分进行定义,以及其他部分的用途也做出精准的定义。从而让大家都明白,从而避免误食,乱食。
刘正干脆以西红柿为例,让阳明学府的秀才们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了西红柿成熟的的果实口感最好,青果次之,叶和根茎皆不能食用。
老者问道:“刘贤师以为这便是知行合一?”
刘正回答说:“不错,学问之人把相关道理写下来,形成书册惠及天下苍生,便是为民请命,这便是知行合一。”
老者问道:“若有心性险恶之徒,明知西红柿的叶和根茎皆不可食,却因为一己之私误导大众,又当如何是好?”
刘正回答说:“这就需要所学之人达到知行合一探出义理之后,还要用良知对义理进行梳理净化。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精华之义理教化百姓,这就是致良知,也是导人向善的真正核心。”
老者问道:“刘贤师,你觉得是让有良知的人做学问,还是让有学问的人提升其道德水准比较好?”
刘正笑道:“格物致知,非凡人可以悟出义理。若是有良知的人才堪大用,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可若是才情不足,那就只能让有能力的人提升道德素养了。实在不行就用制度进行约束。要知道格物致知,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必须要以能力作为支撑。故而良知可以用其他手段进行弥补,才情就只能靠天赋和学习力进行积攒了。”
老者笑道:“多谢刘贤师指点,阳明学府永远铭记您的大恩大德!”
第2200章 阳明学府[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