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2/3页]
,重点不在“打”而在“援”上。
乃是告诉将士们成纪并非孤城,要坚定守城的决心。
大同结束伐夏之战时,秦凤路宋军正趁乱全力抢夺夏国河西走廊诸地。
不仅泾原路经略使曲端、知熙州事刘锜等人先后出兵攻入夏境,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也赶往熙州,亲自为刘锜坐镇后方转运粮草。
而大同帝国在灭夏之后就立即重启讨宋之战,明显是算准了陕地宋军兵马疲弊、防守空虚,要打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秦州兵马因为没有参与灭夏之战,状态相对最好,若是秦州都守不住,还能指望哪里来援军,远在天边的朝廷么?
李彦仙其实并不相信会有援军,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其人也只能顺着圆登的话讲。
“援军?你是说泾原路?”
曲端持才傲物,性子极冲,与同样傲气冲天李彦仙针尖对麦芒相性不合,乃是川陕宣抚处置司公开的秘密。jieshengit.com
二人同在陕地为将且防区互为犄角,却老死不相往来,从来没有统一行动过。
所以,同军开战对秦州的军事行动后,李彦仙虽然第一时间派出快马向张浚、曲端、刘锜等人告急,却没有想过此时靠秦州最近的曲端会来救援自己。
“正是!”
圆登见经略相公身边的士卒尽皆竖起了耳朵,斩钉截铁地道:
“曲经略麾下兵强马壮,伐夏之役连破强敌,收复失土最多,又最先退回境内休整,有实力牵制同军。
且秦州控制入蜀要道,一旦落入同军手中,则泾原、熙河两路也难保,就算是为了后路着想,曲经略也必定不会坐视秦州失陷。”
“曲正甫么?”
李彦仙话说了一半便抬手拈须,陷入沉思。
其人今年三十六岁,正是“而立”之龄已过,即将到达“不惑”的人生阶段。
三年前,大同第一次讨宋,其人尽散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便匆匆进京勤王。
那时的李孝忠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报效朝廷的忠孝节义和好男儿建功乱世的壮志豪气。
但经历了三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见识了大宋两朝君臣的昏聩无能之后,其人虽然仍不忘建功乱世的初衷,却早没了当初的热血和激情。
至少,李彦仙再不可能轻易离开秦凤路,并将自己辛苦拉出的大军交给某个无能相公无端白白消耗了。
这三年的生死考验,也让其人学会了从利益角度看人看事。
同军前年灭宋取得京西两路和荆湖北路江北之地,去年灭掉夏国又控制河西。
若是再攻下秦州的话,就能继续西进拿下岷州,进而截断川陕两地的联系,堵住泾原路和熙河兰廓路宋军的退路。
正常情况下,曲端如果有余力,应该会为了后路着想,全力援救秦州。
谷</span>但问题就出在“后路”上。
“募西人守陕地”的西军从成型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立性。
高级将校几乎全在本籍的泾原路兵马地域性极强,而几乎由李彦仙一手重新拉起的秦州兵马则是独立性极强,二者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朝廷兵马。
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即便手握钱粮和人事大权,也只能以“大义”支使根基相对浅薄的知熙州事刘锜,而对曲端和李彦仙两部,则只能以利相诱。
不管朝廷承不承认,曲、李二人都是事实上的乱世军阀。
不同的是,最先响应《伐夏檄文》的曲经略为自己预留的“后路”明显更多,而早早将家人都接到了秦州的李经略将自己的“后路”定在了秦州。
曲端不是没可能救秦州,但指望其人冒着拼光麾下兵马的风险救秦州却绝无可能。
因为军阀的力量来自于麾下的兵马,有钱有兵的军阀才是真军阀,丢掉了手中兵马的军阀狗都不如,即便提前准备再多的“后路”也白搭。
但大敌当前,这些话却是不方便讲给麾下将士听的。
李彦仙收回思绪,看着身旁翘首以盼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