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279章 折杨柳送友人[3/3页]
经让大汉王朝的百姓民不聊生,如何给百姓休养生息,宽厚养民才是正理。刘彻放出此声音就是通过天下士子查看民意舆论导向。
到底是战争为重还是养民为重,刘彻看来要拿不准主意了。
第四题还是被捆束在初春时节的景象,或许是受了自己在帝婿家创作诗歌的影响。
一人之力影响全朝风气,真是贡献无比啊。
先从易处开始着手,那就从诗歌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里面的几句话。联想后世的诗歌,围绕杨柳的,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写杨柳的诗篇太多了,不胜枚举。这大抵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有格调的风俗之一。
刘病已切身感受到,在这个交通不便、路途多险、前程难卜、信息闭塞的时代,每一次出行其实都意味着生离死别,所以人们特别重视送别。春暖花开的时节,冒险精神萌动,也是人们频繁远行的时节。离别前要折枝,折取路边的树枝花草什么的,送给远行人,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寓意深刻。
春季送别,杨柳淡绿正浓,折下几枝杨柳送别有人成为潜移默化的流行时尚。折杨柳这种风俗是怎么产生的?有人从“柳”谐音“留”上分析,认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其实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或是不归之离别,可以这样理解为是留对方多呆些日子,但如果对方有归途,这样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别风俗的形成,与时节和柳本身均有关系。柳树是中国古老的原产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插土即活,是行道树的主力树种之一,路边河畔都可见到柳树。送别亲友,从路边生机盎然的柳树上折一枝柳条相送,就是希望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
浩如烟海的杨柳诗篇,要用哪一篇呢?
刘病已突然感觉知道地多了,也是愁事。选择恐惧症,太难了!
第279章 折杨柳送友人[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